首页>>抗癌动态397>>本页

获奖良医妙谈治疗胃癌

我爱祖国的蓝天2009-01-10

    “我30年前当医师时,很少有35岁以下的胃癌患者,现在很多了。”樊代明院士一席话让记者的胃骤然紧张:“胃癌是中国人第二常患的恶性肿瘤。每3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胃癌死去,我们坐在这里1个小时,20个胃癌病人已经走了。”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和他的研究团队今天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是《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这一令外行望而却步的主题,在樊代明深入浅出的讲解下,显得异常生动。

  据樊院士讲,早期胃癌较好治疗,但不易察觉。诊断出的胃癌病例九成以上都是晚期。60%%的恶性肿瘤无法切除,患者只能等死;切除了的患者,也只有20%%能活过5年。晚期治不好,只能靠预防。但要预防,得查出来什么才是胃癌的病因。

  “过去教科书上总讲:病从口入,吃不好就要出事,比如日本人吃咸鱼啦,中国人吃腊肉啦,北方人吃酸菜啦,亚硝酸盐高,容易得癌。”樊代明笑道,“中国人说,吃得太差容易得胃癌;外国人说,吃得太好容易得结肠癌。如果按这个理论,吃得不好不差,就该得小肠癌了?实际都是猜测。”上世纪90年代初,四医大的研究人员真正开始探讨:什么人更容易患胃癌?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他们得出了改变治疗胃癌固有观念的四大发现。樊代明一一道来:

  “第一个发现:有一种细菌叫做幽门螺杆菌(HP),10个人中有6个携带它。有两个科学家发现它和胃溃疡有关系,为此3年前得了诺贝尔奖。它会不会引起胃癌?国际上没有定论。我们在福建长乐做了10年的研究。替一些人根除幽门螺杆菌,另一些人不根除,10年后发现,前者比后者的胃癌发生率低了37%%。而且我们发现,不是所有情况下HP都能引起肿瘤,某两个基因呈阳性的人群最容易得肿瘤。

  “第二个发现:来我们医院的有很多胃炎病人,哪些人会发展成胃癌呢?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标志,可以预报病人可能得癌。根据我们在山东临朐20年的研究,发现凡是MG7这种抗原呈阳性的人,10年内患胃癌的可能性比阴性的要高40倍。

  “第三个发现:细胞发生突变后,有3个归宿:变成癌、原地不动、变回去了,如果有种药能让它变回去,或者原地不动,也很好嘛。正好有一种药品能起到这种作用,就是阿司匹林。这种药100多年前就应用了,现在老年人用来治疗冠心病和抗凝血。我们发现吃这个药多的老人,胃癌率少。阿司匹林还可以防止大肠息肉变成大肠癌。

  “第四个发现:切除肿瘤后,如何防止复发?手术之后主要靠化疗。开始你只用一个单位的化疗药,就可以把10000个癌细胞杀死9999个。但剩下的一个很麻烦,你就把它扔到药瓶子里,它也死不了。什么原因?因为细胞中有16个基因变化了。比如细胞中有一种朊蛋白增高了,让它有了耐药性。因此我们找到了一种药,可以结合这种蛋白质。配合这种药,化疗效果就提高了。”

  樊院士寥寥数语,让听众都明白了胃癌是怎么一回事情。有记者不禁发问:有没有什么操作性强的手段,让老百姓方便地预防胃癌?

  “第一,我们发明了一种免疫PCR诊断技术,使MG7测试灵敏度提高1万倍,通过抽血而非组织,就可以查出MG7呈阳性的高危人群;”樊代明举起两根指头,“第二,大家应该定期接受胃镜检查。现在的胃镜检查两三分钟就好,打点麻药,一点痛苦没有。老天爷给我们生一张嘴干什么?喝水、说话、吃东西,还有一个就是接受胃镜检查。”他故作严肃,却逗乐了满座。

  樊代明提倡如下的治疗程序:首先,凡是幽门螺杆菌症状,要做胃镜检查,发现关键的两个基因呈阳性的,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三四种药,七天解决问题。大致300块钱左右”;然后,出问题的,作MG7检测;最后,研发具有阿司匹林抗癌功效,同时不会引起胃肠出血的新药。樊代明说:“希望媒体报道能够让民众重视预防。民众预防了,我们的事就少了。”(本报北京1月9日电)


 

来源:科报网